针对这种情况,李书实以及他的幕僚们制订了一个在大汉帝国之中稍显另类的经济计划——以商业发展带动人口聚集,然后再以人口聚集带动农业发展。
并州靠近草原地带,每年可以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得数量不菲的马匹,而在获得了乌丸、匈奴等部落的加盟后,这样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马匹的质量虽然有好有坏,战马更是有着颇为严格的划分,但是不管怎么说,四条腿跑的比两条腿快,而且四条腿驮着两条腿就比单凭两条腿跑更加的省力。所以马匹的需求**自从汉灵帝允许地方募兵自保之后一直都很旺盛,有钱的买战马,没钱的买劣马。
同时羊毛及其制品、冶炼出的钢锭及其制品也是非常畅销的商品,都能够带来大量的利润。
有利润,自然就能吸引足够多的商人;为了经营方便,商人们自然要在此地安家立业;安家立业自然就要购买土地并招募佃户、家丁等等人口用于生产。可是并州境内税收并不高,人口还稀少,想要在并州境内招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弄人?那您就到并州之外去寻找吧。不管是异族奴隶还是外地流民,只要遵守并州律法就是并州百姓,享受并州百姓的待遇。只不过这一切都是个人行为,和并州府衙无关。
当然,并州各级府衙也都颁布了奖励生育的政策,只不过这个虽然王道,但是想要看到效果没有个二十年那是不可得。更何况以现在的医疗条件,新生儿的死亡率很难降到一个可观的水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还可以保证自然死亡率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中国人都知道的是,乱世,一个经常看到人吃人的乱世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乐章之中。
可以说,经过数年的经营,李书实和幕僚们所制定的计划已经初现成效,有不少世家的外围子弟以及一些在李书实暗自扶持下的寒门子弟开始形成并州的商人阶级,甚至某些行业已经产生了颇具实力的行业工会。虽然还都只是初级阶段,但是也已经拥有部分话语权了。
而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感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无法比拟的。有了钱自然要买地,买地就需要人管理和耕作,同时还需要各种农耕器具以及牲畜。这些需求不但为并州带来了不少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劳力,同时也丰富着并州的经济活动。
毕竟哪怕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终究还是不可能完全封闭经营。只要其还想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必然要进行商品的流通。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有专业的人来完成才是最好的不是。
可一旦爆发通货膨胀导致经济链条崩溃,对于并州乃至于与并州经济关系紧密的朔州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的财富流失,可以说几乎快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最重要的问题是,天下之大除了司隶、凉州一带会听从董卓的命令之外就只剩下我们并州、朔州和徐州还算听从中央的命令,没有禁绝每年的供奉。徐州中间隔着兖州和豫州暂且不说,难不成董仲颖此举是专门对着我等而来,想要搞垮我们并州?!”
无怪乎李书实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盖因为看上去事实就是这样。
之前也曾说过,董卓在大屠杀之后施行了不少的新政,其核心内容便是严酷的刑法,同时提高战士的地位。这些条例一旦在全国铺开,受打击最大的自然就是依靠诗书起家的那些文化世家,因为他们的全部实力都扑在了寻章摘句当中,很少有从军的传统。
这样的法令自然受到了广大士族的抵制,尤其在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大好的借口下。